《黄州寒食诗卷》(又称寒食帖)大致创作于元丰五年,苏东坡通过两首诗抒发了因乌台诗案被贬至湖北黄州后的内心感慨。全篇书法随情绪波动而呈现出倾斜错落、起伏有致的节奏感,字体也逐渐放大。尽管东坡不擅长悬腕书写,却自然流露出极具个性的艺术风格。其字体结构舒展开阔,笔画刚健有力,墨色乌黑如漆,开创了书法抒情表达的新高度,被后世誉为苏轼传世书法中的精品之作。
今天,我们尝试以苏轼的书法字迹为基础,利用AI技术生成字体,探索人工智能在书法造字方面的表现力与可能性。
首先,从网络获取《黄州寒食诗卷》的高清图像文件
按照常规步骤,使用图像处理软件将原作转换为白底黑字的清晰版本
接着打开‘字体家AI神笔造字’中的纸上造字功能,本次我尝试使用自动框选版本,看看是否能够顺利提取字符
可根据需要调节字符分离的强度,随后启动处理程序
然而,处理结果并不理想,可见对于篇幅较长、布局复杂的书法作品,自动框选功能难以准确识别和分割字符
因此,改用更为稳妥的手动框选模式来制作字体,选择该模式后,上传此前处理好的白底黑字图像文件
使用鼠标逐一手动框选出需要识别的字符区域
完成字符选取后,点击‘开始生成模型’按钮,系统将进入AI建模阶段
来看看最终生成的效果吧!本次我使用了两个不同参数的AI模型版本进行生成,不妨比较一下:你更偏爱哪一款?哪一版更贴近苏轼原作的艺术神韵呢?
借助AI人工智能技术连接传统书法与现代科技,不仅是对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传承,也是一次富有意义的创新探索